Search

#不為證明活著的你

有一次陪朋友配眼鏡,看見一只很喜歡的鏡框,向來習慣挑選安全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不為證明活著的你

有一次陪朋友配眼鏡,看見一只很喜歡的鏡框,向來習慣挑選安全顏色的我,這次難得動心,拿起那只平時不會拿起的透明鏡框,由於度數深的關係,我總是沒能選擇喜歡的款式,幸運的是,這只鏡框的設計,剛好符合需求。

透過喜歡的事物,察覺這些改變,攸關時間帶來的作用,有時分秒的存在,加速催化了我們主動向前改變的意願,而改變是生命的本質,當我們選擇不變或者維持,內心多半是害怕別人的想法,從前的我,只允許自己留在安全的位置,為了避免他人投射的異樣眼光,通常會選擇避開矛盾。

只是,當大家都做出同樣選擇,自然沒有人願意遊走在質疑邊緣。

高中的我,總是羨慕那些能把制服穿得時尚又可愛的同學,天生既不起眼也沒有勇氣跳脫舒適圈的我,現在想起來,羨慕的情緒並非來自想變得跟她們一樣,那時我還不曉得,這些感覺正是我的自卑感作祟。

《覺醒的你》一書,其中段落寫著:「如果核心痛苦不是你每天證明自己背後的動機,人家說什麼都不會影響你;但由於你試圖證明自己的理由是為了避免痛苦,因此發生的每件事都可能帶來痛苦。最後,你變得如此敏感,以致無法不受傷害地活在世上。」

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,人通常只追求別人關注,忘記自己為何追求,而這份疲憊的來源又是什麼?為了追求這些不合適的認同,我們開始忽視內在的聲音,如同符合周遭期待成形的花朵,卻還是不斷透過灌溉,來逼迫它盡快長大。

現在的我,跟從前的我,應該有一些不同了。當我拿起那只透明色的鏡框,終於明白,原來我們一直漫步在時間的軌道上,那些渺小的改變,是始終停在原地的人永遠不會察覺的。

————
文章摘自《透光練習》,作者黃繭 。
了解更多👉🏻 https://bit.ly/3BnaEb0

📚書籍介紹:睽違三年,繼《 #溺日》後全新散文創作!經過一千多個日子的生活碰撞和關係累積,練習面對醜陋陌生、自卑無助;寫出寂寞脆弱,還有不知怎麼癒合的破碎;寫出每一次於人生交叉路口選擇,那顆因勇於面對而逐漸變得堅強的心。透過寫作提醒自己,不是所有光芒都必須閃耀才算真正發光,妳就是妳,從微小光芒點亮的絢爛,也很迷人。
不論從明朗走來或從崎嶇走來,每天每天,我們都在透光練習的路途上,學著讓自己放下負累、卸下包袱,變得透明輕盈,在他人眼光中、自我懷疑中、從容而自由地來去。

🌟很喜歡” #微透光”的想法,特地摘錄書本中覺察到” #微改變”的這一篇和大家分享,希望能陪伴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光。

#哇賽心理學 和 Slice Today 小時光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。請在貼文下分享發現自己”微改變”的經驗,或是「#透光練習」。我們將在7/27抽出幸運獲書者,並在限動中公告喔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